EEAT是什麼?為什麼EEAT在國外被批評?EEAT 與 AI 時代的內容信任假象

在演算法主導網路閱讀的今天,內容農場並沒有消失,它們只是換上更漂亮的衣服、講起更動人的故事;我們迎來的是一個「精緻內容農場」的年代。Google 的 EEAT(Experience, Expertise, Authoritativeness, Trustworthiness)評分,外加 AI-Optimized Content(AIO)的量產工具,讓內容產業看似進化,實則把「信任感」和「價值」變成可以被複製、包裝、販售的商品。

本文結合寫手實務經驗與多個案例,帶你拆解精緻內容農場的誕生過程,並思考:真正有價值的內容,還能在哪裡找到?

什麼是 EEAT

EEAT 是 Google 在搜尋品質評估指南(Search Quality Rater Guidelines)中提出的內容品質評估框架,包含四個元素:Experience(經驗)、Expertise(專業)、Authoritativeness(權威)、Trustworthiness(可信)。其中「Experience」於 2022 年加入,強調第一手使用或觀察的證據;四者以「Trust」為核心導向。

在實務上,EEAT 不是一個單一數值或直接的排名因子,而是多個系統與訊號的總和評估。對 YMYL 主題(如醫療、財經、法律)影響更高:需要清楚的作者資訊、來源與參考、風險聲明、以及可驗證的第一手素材(實測、照片、影片、數據)。

也因此,當網站學會包裝「專業、權威與第一手經驗」的外觀時,就容易長成本文所說的「精緻內容農場」。

EEAT 為什麼對 SEO 很重要

從 SEO 實務角度來看,EEAT 已經成為網站能否在搜尋結果中獲得曝光的關鍵門檻,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關鍵字領域。

演算法權重大幅提升

EEAT 在 Google 搜尋品質評估指南中被提及 116 次,這顯示了它在 SEO 中的重要性。從實際觀察來看,缺乏 EEAT 訊號的網站在熱門關鍵字上幾乎沒有排名機會。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藥用洗髮精搜尋經驗,小品牌完全被演算法隱形化。

YMYL 領域難以攻略

在健康、財經、法律等 YMYL(Your Money or Your Life)主題上,EEAT 更是決定性因素 。沒有專家背書、缺乏權威來源引用的內容,即使品質再好也很難獲得流量。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這些領域幾乎被大型媒體和品牌網站壟斷。

流量分配的馬太效應

EEAT 讓「強者恆強」的現象更加明顯,已經建立權威地位的網站更容易獲得搜尋流量 ,而新進者或小型網站則需要付出數倍努力才能突圍。這種趨勢讓內容創作的門檻看似降低(AI 幫助),實際上卻更加困難(需要權威背書)。

正是因為 EEAT 的重要性,才催生出我們現在看到的「精緻內容農場」現象——大家都在想辦法包裝出符合 EEAT 標準的外觀,但真正的體驗和價值卻可能是虛構的。

為什麼國外批評 EEAT?

在歐美市場,EEAT 引發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三點:

  1. 資訊壟斷:在健康、醫療、財經等 YMYL 領域,演算法傾向將流量導向大型機構或主流媒體,小型網站與獨立創作者幾乎沒有排名機會。
  2. 抑制多元觀點:非主流或替代觀點,即使來自有經驗的作者,也可能因缺乏「權威信號」而被降權甚至隱形化。
  3. 品牌偏好:EEAT 偏向信任已有公信力與知名度的品牌,讓後進者更難透過內容品質獲得曝光。

批評者認為,EEAT 在理想上強調信任與品質,但在實務上卻放大了既得利益者的優勢,削弱了網路內容的多樣性。

你真的搜尋得到你要的真實資訊嗎?

有天我想找回一瓶曾經用過、效果極佳的藥用洗髮精,但不管怎麼搜尋「藥用洗髮精」「洗髮精 zinc」「脂漏 洗髮精」,結果頁清一色只剩艾瑪絲(AROMASE)與 呂 幾個主流品牌。

那瓶產品被演算法徹底隱形。(事後我才查到是蓓立淨)

這並不是記憶錯亂,而是 EEAT 在 YMYL 領域對「權威來源」的極端偏好:沒有品牌背書、缺乏外部連結的小站,直接被排除在可見範圍外。搜尋本該是探索多樣資訊,如今卻成了品牌櫥窗。

EEAT 演算法被玩壞與 AI 的出現:精緻內容農場的催生器

  • EEAT 鼓勵「專業 + 經驗 + 權威 + 信任」,原意是提升品質。
  • AI 的出現則大幅降低量產門檻,讓任何人都能快速寫出「看似合規」的文章。

兩者結合後,內容農場升級為「精緻農場」——排版漂亮、資料齊全、專家掛名、甚至標榜實測,可真正的體驗往往是想像出來的。演算法看不出差異,讀者也難以分辨,於是這種包裝良好的工業品開始壟斷熱門關鍵字。

EEAT 真的是EEAT嗎?低薪、模板、量產恐怕才是某種常態

2017 年 PTT 上一篇爆料文揭露某評比網站靠低薪寫手、大量模板化內容衝文章數的做法。即使在 EEAT 出現以前,「專家監修」往往只是掛名,產品更不會真的買來測試。

我曾經在該評比網站擔任寫手的經驗也是這樣:依照 SOP 蒐集成分、比價、彙整評論。稿費非常少還要求交稿速度。今天這些網站已經被演算法視為「具備 EEAT」,搜尋結果照樣高掛首頁,成為精緻內容農場的典型代表。

高端業配文案例:心得文寫成寫成 PTT 經典

但是難道業配文就萬惡不復嗎?,到也不是,品牌草葉集上的保養品長文。原本最早發在 PTT,因敘事有趣生動、還用上很多 PTT 上色技巧,(現載我都懷疑現在還有人會嗎?)情感真摯,被網友奉為神文。更神奇的是品牌後來發現這點索性收編內容…透過 HTTP 301 轉址到自家網域,成為長期流量來源。

當時看了這篇文章的我也買了,實際上也真的好用,可以說是消費者與品牌雙贏的情形

這類文章證明:只要故事夠真實,即使是業配,讀者也心甘情願買單。因為這篇文章既符合 EEAT 的敘事結構,又有真實的紀錄與心得,如今這種文章,在 AI 發達的時代,大概會慢慢滅絕。

真正的好內容:經驗與細節至上

另一個著名的案例是 2011 年部落客撰寫的 《諸君,我最愛醬油了!》。作者親自跑市場、試吃數十款醬油,細節豐富、語氣生動,沒有 SEO 排程,也無專家掛名,卻讓讀者感到百分百可信。

你猜看看這篇文章底下有多少個回應?

606 個!!!

這才是真正體現 EEAT 核心精神的內容:作者經驗真實、聲音真誠、讀者自然建立信任,而非 100% 靠演算法計分。

如今你搜尋「醬油 推薦」再也不會看到這篇文章

原因有很多,SEO 技術面的東西我們無從得知,但其中一個原因是作者並沒有穩定更新。當然他的網站權威比不過 Dcard 也不是品牌,也不算是個大站,只是非常可惜這樣的文章如果你沒有「特定搜關鍵字」是再也不會出現的。

我實際使用 Perplexity 搜尋也搜尋不到,反而搜出來的品牌,是文章作者曾經在 FB 批評過並不專業的廠商

結語:我如何看待 EEAT 以及我的寫作原則

我自己的寫作原則:細節、經驗、與實用性

細節

不是為了湊字數而存在的冗長描述,而是那些只有真正做過、用過、體驗過的人才會注意到的微妙之處。就像《諸君,我最愛醬油了!》那篇文章,作者會寫到「這款醬油倒出來的顏色偏深,但不會死鹹」「聞起來有淡淡的焦糖香」這種只有親自品嚐才會有的觀察。

經驗

真正的經驗包含失敗、意外、時間成本,甚至包含「我本來以為會這樣,結果完全不是」的認知修正過程。這些是 AI 無法編造、內容農場無法量產的珍貴素材。

實用性

讀者看完後真的能解決問題,找到資訊,而不是看了一堆「正確廢話」後依然一頭霧水,無法得到需要的資訊。這意味著要提供具體的操作步驟、實際的數字參考、可能遇到的坑點,以及替代方案。

這三點可大可小,關鍵還是在於如何評估競爭度。關鍵字越競爭,以上這些原則就要道越極致。

我在搬家的過程偶爾也會懷念自己「不需要討好搜尋引擎」時寫的作品,而那些作品儘管以前在 Medium 上擁有很高的點閱,現在放過來部落格在沒有任何優化的情況下,無法得到任何點閱。

很無奈,也許 SEO 最美好的時代已經過去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